这些网红账号,没人发现是AI#AI网红#AI主播#AI配音

三个月前我们用ai开了一家淘宝店,上了各个平台的热搜。从那之后不断有人来问,既然a i这么强,你们作为内容创作者会担心被它取代吗?确实,在a i爆火的这大半年里,我不断刷到这样的视频,批量申请高质量小红书推荐,一天写一万条,洗掉了就扎堆了。啊,说实话我看了之后一边觉得不可能,绝对不可能,一边又害怕万一a i真的比我强怎么办。

于是我做了一个实验,花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打造了一个a i小红书博主。大家好,这里是科技研究所,我是和马斯克一起开了一家a i淘宝店的卢米微本微。接下来我会把这一个月中的经验和教训都分享给你,这可是任何付费课程中都没有的,相信你一定会有所收获。

要快速起好一个简单粗暴的方式,就是蹭热点。而九月份能预见到的一个大热点就是亚运会,所以我决定做一个杭州亚运会攻略博主,然后就是账号、信息、头像。在ai的帮助下,瑞卡在杭州这个号就诞生了。

内容上之前用a i开淘宝店的时候,我们试过用chat g p t生成文案。g p t作为外国人还不太明白啥叫小红书的人工交会谈内容格式文峰等要求。而最近国内开放了一批大模型,我发现在通义千问里直接就有一个小红书文案生成的功能,输入一个主题,比如杭州亚运会必看。

一键直出的效果,省去了预调教,也还像模像样的了。标题e谋集和结尾的tab都带上了。如果想再优化一下标题,也可以在网上找一些爆款标题密码,让ai来学习模仿。

封面配图用通义万相生成每个运动项目对应的图片,再用手机a p p top模板就完事儿了。对于一些非创意性的内容,比如开票通知、抢票攻略等等,更简单的做法是让a i从长文章里摘取关键词,划重点,再把这些信息要点转成笔记。你可别小瞧了这点,就拿亚运会的资讯来说,有一些用户会觉得长文看不懂,如果能第一时间把它转化成更简单易懂且好看的格式,就是有价值的。

用这个方法,我每天抽几分钟就能做到日更。发到第五天,有一条笔记获得了三十六个赞、收藏和八十多条评论,甚至还有三条私信问我。亚运会标记语法虽然离爆款还差得远,但至少验证了两点。

一a i做内容流程上是高效的。二找对方向,低粉也可以变现,这给了我继续使用的信心,毕竟对很多想试水自媒体的小白来说,没时间怕麻烦,更怕白费功夫。a i能帮你承担一些执行层面的细碎,活用更低的启动成本来测试内容。

方向选对了没?于是我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既然用ai做号这么简单,不如多来几个。比如让ai整理关于亚运的时政必考知识点,我就成了一个考研考公博主,发了四篇居然有近九百个赞。再比如让a i p亮写关于亚运会的宣传标语、古诗词、朋友圈文案等等我就变成了一个文案博主。

第一篇就冲到了素材领域的热门,一个月不到三千四百多赞。我还蹭了小红书上很火的每天练习心眼子,给ai输入案例,让他结合亚运背景来仿写。比如这个。

今日心眼子练习,你和男友看亚运,他说那个选手比你漂亮多了,你会怎么回复?然后坐等评论区的流量就行了。真是生活枯燥无味。a i调戏人类。

看着这些账号的数据越来越好,我已经开始思考如何变现了。直到有一天我突然发现这些a i账号的信息流里刷到的全是高度同质化的内容。比如这个号几百条笔记都是用同一条流量密码稍作修改之后反复发,中间穿插着一些毫不相干的广告。

这样的账号点击关注列表就能顺藤摸瓜找到十几个。这让我倒吸一口冷气,我做的账号以后也要变成这样吗?当只有少数人掌握ai工具时,还能靠着复制爆款、量产内容来收割一波流量,但如果每个人都能用上ai工具,每个人都能生产出类似的内容,差异化从哪儿来?也许是时候换一种方式打开a i了。当我的埃批地址从北京跳转到了浙江,我才发现蹭亚运热度的想法有多么天真。

在杭州角角落落都能捕捉到亚运元素,根本不需要蹭,难怪网上的热门话题是杭州为了亚运有多拼。这种氛围坐在北京的办公室里是永远也体会不到的。场馆什么时候开放,问保安就行。

想看亚运会灯光秀,住在附近的叔叔不仅会告诉你时间、地点,还会向你展示他拍的短视频,周边有哪些宝藏打卡点,背着相机的老师傅能滔滔不绝说一堆问杭州有什么值得吃的美食,本地人会向你安利。是未回而从外地来杭州工作的出租车司机会告诉你,杭州能有什么好吃的。我要做的只是用心去聊天,去感受,然后把这些粗糙但是真实的信息和纯粹的情绪喂给ai,在手机上打开通义听悟,就能让ai帮忙区分发言人,实时转录概括出说了哪些大主题,每段主要说了啥,选择我需要的部分,再让通义千问帮忙整理成一条条符合格式的图文笔记,现场整理,现场就能发了。

我试了下,出门两三小时收集的素材就能支撑我发四条笔记。我还在一个叫model scope的社区里面找到了更多好玩的a i工具。有用关键词生成b g m的,有能把视频里的物体建成三d模型的,还有用二十句话就能训练出你的专属语音功能。

没错,这局就是用ai配音的。在这个过程中我还收到了不少人的留言,来问灯光秀在哪看?江景酒店在哪里?能帮到一个个具体的人,这种感觉还是蛮好。当然了也有抓狂的时候,我尝试了完全不靠a i连图都不修,随手发一篇吐槽数据居然还远超了精心编排的攻略。

为此我还专门去请教了一位教人如何做小红书的朋友,他告诉我。如果说这些内容它只是一个偶然的爆款,它并没有。呃,考虑过他怎么样去变现,或者说怎么样去承接这个流量的话,这个偶尔的爆款也是没有意义的。

也就是说人工发的情绪向的内容只能增加曝光,要让账号长期发展,还得靠干货内容来充实账号,留住粉丝。就是一个正常的人类啊,我一周能匀出两到三天小时的量,保持更新,我觉得就差不多了。我们用a i一天三四天是不是已经挺高产了?嗯,那非常高产。

虽然说学一个promp的就能一天发五百条笔记,一个月涨十万粉,这样的神话很难复现。但这也并不是a i时代的创作者应该追求的。我们要做的是保持探索欲和求知欲,把a i给我们省下来的时间用来挖掘更好的内容。

视频剪到这里,我忽然意识到a i不仅仅在屏幕里,在我每一次想不清楚问题时,每一次因为数据感到焦虑时,每一次开会商讨内容方向时,它其实早已成了我们中的一份子。好了,上次已白嫖,这次别白嫖,动动手指,一键三连,上次没有,这次一定是,可上到这儿,下课见。